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行业洞察 | 先进制造业的4个重点行业
28/07.2020

 近日,中国建投研究院撰写了一份名为《2020年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展望》的研究报告,从中长期视角分析全球和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环境,研判其趋势变化和投资机会。

 

说到底,制造业是一场国家间的较量,面对如今的国际局势,这篇文章便很有参考价值,它清晰地描画出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图谱,中国制造业的趋势特征,也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份产业观察。

 

这份报告分为前后两篇发出,前篇的《如何看待世界制造业变革与中国制造业的真实水平?》分析了全球与中国制造业的现实情况,今天的后篇将展示先进制造业中观视角的细分领域与投资机会。

 

先进制造业虽然涵盖范畴较广,其所指向的都是代表产业先进性、技术先进性、管理先进性的生产制造。目前先进制造业没有一个广为认可的分类标准。综合产业特征和政策导向来看,根据国民经济统计分类,通常认为以下8个制造业分行业较为符合先进制造的发展方向:

 

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鉴于先进制造涉及的门类过于庞大,从战略重要性、市场容量、竞争结构、增加值变动、全要素生产率等维度,综合筛选出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制造、医药医疗制造等四个重点关注的行业,就其中的投资机会做概要分析。

 

01高端装备制造:进口替代、自主创新、价值链上移

 

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战略性阵地。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大部分细分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中低端位置,尤其是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仍受制于人。

 

但是,强大的制造业基础、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巨大的内部市场需求和不断的高科技人才供给,将促进我国在高端装备在各领域逐渐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突破。

 

从未来趋势看,我国将逐步改变世界高端装备产业格局,重塑世界高端装备产业链和价值链,崛起成为一支最重要的国际力量。高端装备制造业可划分为航空装备制造、卫星制造与应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五大领域。

 

未来的推动力量:

 

一是自主创新,通过举国创新体制,进行核心技术突破、补齐短板,例如航空发动机、航天装备、海工装备等。

 

二是进口替代,通过强大国内市场需求,完善和提升产业链水平,例如大飞机产业链。

 

三是出口竞争,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在优势领域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如工程机械装备、轨交装备等。

 

四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在新兴制造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抢占先机、缩小差距,如智能制造装备等。

 

由于高端装备制造是资本和技术双重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高,技术投入强度大,资本回收周期长,战略竞争意义大,因此总体上对一般投资机构而言机会并不多。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盈利水平也相对偏弱。有些细分领域值得中长期关注:

 

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处于期望膨胀后的回落调整期,受汽车等传统行业需求下滑的影响,2019年机器人行业触底,2020年产能利用率回升,行业景气度有望改善。行业长期发展立足三大驱动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力、人力成本高企倒逼机器换人的拉力、政策扶持的催化力

 

因此,可以重点关注两个方向:

 

一是工业机器人在非汽车行业应用的国产替代。我国非汽车行业工业机器人密度为33 /万人,只有日本的15%,本体销量结构中高端本体占比不足6%。考虑到未来几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达到50-60 万台,国产本体的销量将有可能占据整个市场的80%。重点关注下游应用覆盖国产化加速替代领域(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3C、食品饮料、新能源、仓储物流等)。

 

二是服务机器人。随着技术进步,服务机器人将会融合5G、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时代红利而进一步爆发。服务机器人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医疗、物流、农业、商业、民用等方面。AI5G 技术在机器人中的应用,对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催化。

 

根据IFR的测算,到2030 年,预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达1,028 亿美元,约为智能手机市场的20%。其中服务机器人将达561 亿美元,维持16% 的年复合增长率,并快于工业机器人的年复合增速。

 

02汽车制造: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

 

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汽车也是第一大消费品,在全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比在15%左右。汽车行业具有消费群基数大、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技术复杂度高等综合特点,历来是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

 

世界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基本是德、美、日、法、韩等少数几个国家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处于竞争优势。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也是汽车生产大国,但不是汽车产业强国,技术、品牌与世界强国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自主品牌处于中低端层次,占全球市场份额不高。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周期性低谷,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汽车行业增速下滑有多重原因:

 

一是经济下行的影响

 

二是贸易摩擦的因素

 

三是前几年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透支了部分需求

 

四是汽车产业本身具有的周期性特征

 

从市场需求看,我国汽车市场从增量需求转向存量替换的时代。根据多家机构研究,我国汽车市场未来的保有量区间在5.2亿-6.5 亿辆之间。在未来30 年内,我国汽车年销量复合增长率为1.5%左右,行业未来增速将明显下滑,但仍然有足够需求支撑行业二十年增长的空间,长期成长趋势依然存在。

 

从竞争结构看,随着汽车行业需求从总量向结构特征转变,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将历经一个长期提升的过程。国产品牌竞争越发激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态势。

 

目前,排名前8的企业占国产品牌的整体份额,在2016年为64%20191-5月则升至79%,短短三年间提升了近15个百分点,这个趋势仍会强化。

 

从产品形态看,新四化是未来汽车产业结构性变革的大势,也是最重要的趋势。

 

一是电动化。过去5年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增速为平均每年107%,遥遥领先于增速为30%-40%的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市场。中国电动车(含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年销量占全球20191-5月总销量的56%,是第二大市场美国的4倍左右。

 

未来汽车新能源化有可能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弯道超车的机会。目前新能源汽车处于行业政策退坡后的调整期,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电动化的技术路线还在演进过程中,但从长期来看汽车能源动力变革是确定性的趋势。

 

二是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汽车智能化成为市场热点。中国汽车市场智能化步入L2成熟应用阶段。同时主机厂、科技公司和出行服务商均在积极投入L3以上的研发。

 

麦肯锡研究认为,中国可能于十年内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应用。可以预见,智能化将将重新定义汽车,使得汽车行业很大一部分价值从产品转向服务,从而推动汽车行业发生深刻变革。

 

三是网联化。车企与互联网企业合力推动汽车智能网联,中国汽车消费者对互联功能关注度远高于德国、美国等市场。根据麦肯锡的一项最新调查,有69%的中国汽车消费者表示,愿意为了更好的车联网体验而更改购车品牌,远高于德国的19%和美国的34%。汽车智能网联作为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场景,给市场带来无穷的想象力和创新潜力。

 

四是共享化。共享出行市场近些年来发展迅速,2018年网约车全国的总订单达到100亿单,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共享出行市场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未来随着汽车行业的革新和消费市场成熟,共享出行市场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共享出行服务价值链走向深化,与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叠加共振。

 

03电子信息制造:5G、芯片、智能物联到数字世界

 

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技术扩散性最强、对先进制造业赋能作用最明显的领域,政策大力支持、市场景气度高、多方资本助力,在中长期内持续成为投资热点。

 

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划及实施路线图,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子方向是新一代通信网络(5G)、人工智能、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等。

 

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重点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产业投资保持高位,对外贸易增长保持较高水平,新技术创新实现多点突破。与高端装备制造相比,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相对要小。受景气周期影响,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呈下降态势,但行业利润增速开始趋稳回升。

 

从信息技术制造的投资逻辑来讲,主要围绕四条主线展开: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5G通信网络、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数字经济的基石,也是未来几年投资强度较大的领域。

 

二是软硬件国产化。包括芯片、传感器、光电元器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在中美科技竞争升级的背景下,国内信息产业的供应链安全问题突出,基础软硬件国产化的紧迫性显著提高。其中集成电路产业链是重点补短板的地方。此外云计算处于景气周期,高性能服务器市场增长前景看好。

 

三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信息设备。包括基础通信设备、智能制造控制系统、新型工业传感器、制造物联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和检测设备、制造信息安全保障产品等。基于万物互联的趋势,这是打通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最快的领域。

 

四是需求驱动的应用。包括智能终端设备、工业互联网、智能医疗、智能驾驶、智能物流、金融科技等,是未来应用场景中比较具有成长性的领域,需求增长带动上下游供应链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形成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数字经济生态。

 

04医疗健康制造:生物技术、创新药械与智能医疗

 

医疗健康是另一个投资热点,包含的细分领域非常广。单就制造与生产性服务领域,主要是三部分:一是生物科技,二是医药制造,三是医疗器械与服务。

 

宏观上行业发展围绕技术驱动、需求驱动和政策驱动三大基本动力展开;微观上的逻辑主线:提高国产化率、提高质量效率、创新性突破。从市场层面看,医药行业一直保持快于GDP的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健康意识的改善,我国医疗健康产业规模日益增长,需求增长一方面来自于人口老龄化。卫生部数据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

 

另一方面来自于医疗升级需求带来的人均消费的提高。201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6.39%,低于美日水平。美国2017年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为17.9%,日本2016年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为10.93%。若同水平发展,则有超过10万亿元的潜在需求待释放。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受政策影响较大。近几年来行业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包括医保控费、一致性评价、两票制、带量采购、鼓励药械创新、取消药品加成、分级诊疗、医疗信息化、健康大数据、提高设备国产化率、推动互联网+医疗等等。

 

其基本出发点是着眼于解决医疗健康领域的痛点问题,包括优化供给结构、降低成本、鼓励创新等,从中长期看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在政策引导下,传统模式下的药械企业受到抑制,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和数字医疗景气度提升。

 

从技术层面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材料技术交叉共振,推动医疗健康行业创新方兴未艾。在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基因组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细胞免疫、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催生了许多新兴产品、服务乃至新业态,如生物医药、基因测序、CAR-T、分子诊断、单抗等肿瘤药等。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医疗结合,也迸发出许多新的应用,如医疗机器人、智能影像诊断、医疗信息化、AI+医疗等。

 

材料技术的突破对医疗健康产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既包括传统的金属材料、可降解材料、复合材料等在工艺和功能上的创新突破,也包括新材料如生物传感、碳纤维、纳米材料等在医疗器械和诊断领域应用。

 

此外3D打印技术对医疗器械制造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目前医疗领域应用占3D打印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业界预测,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十年后3D打印有望成为主流的医疗器械制造技术。

 

驱动成为医疗健康制造的主要趋势,其中生物技术、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创新方向。

 

来源: JIC投资观察

分享到: